- 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0:43 点击次数:159
上海外高桥造船厂的码头上,希腊船东定制的11.4万吨油轮已完成80%的船体搭建。
”
这一速度比韩国快40天,比日本缩短一半。 不远处,中国第二艘大型邮轮“爱达?花城”号的舷窗正在调试,而意大利格里马尔迪集团刚签下第3艘9000车汽车运输船订单。
这家意大利船东直言:“中国在交付速度和环保性能上已全面超越日韩。 ”
外高桥造船厂的船坞里,时间被切割成精确的片段:22天完成半船搭建,16天实现整船合拢,每个节点误差不超过2小时。
这种“节拍式生产”的背后,是激光切割机以每秒500毫米的速度精准切割钢板,误差控制在0.1毫米以内;2000多台设备通过物联网互联,钢材利用率从十年前的65%提升至92%。
效率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。 周丰华回忆,早期货油舱的周期失控曾让整个项目陷入混乱:“就像多米诺骨牌,一个环节延误,后续船舶连停靠位置都没有。 ”
如今,外高桥采用“一坞多船”的并行建造模式,将高铁领域的模块化理念引入造船,单船周期缩短30%。 而韩国大宇造船仍为120天的工期焦头烂额,日本三菱重工则受困于稀土材料依赖。
展开剩余68%大型邮轮被誉为“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”,其复杂程度相当于集成2500万个零部件。 外高桥启动首艘国产邮轮“爱达?魔都”号时,欧洲船厂严防死守:“参观时连手机都不让带。 ”
邮轮项目部副部长韦胜圣形容攻关过程如“在群山中爬山”:“薄板焊接变形控制难如薄冰上跳舞,8毫米钢板的变形量需控制在3毫米内。
五年后,第二艘邮轮“爱达?花城”号不仅体型更大,建造周期还比首制船缩短4个月。
青岛北海造船已承接邮轮维修业务,山东企业的配套产品进入国际供应链,本土邮轮生态链初具雏形。
全球汽车出口激增让汽车运输船(PCTC)成为竞争焦点。 外高桥为格里马尔迪集团建造的9000车PCTC,配备中压岸电系统和氨燃料预留技术,实现靠泊零排放,并为未来20年燃料升级留足空间。
这种前瞻性设计让意大利船东连续下单7艘,而中国研发的10800车PCTC已通过船级社认证,预计2026年交付,单船可装载1.2万辆新能源汽车。
绿色技术成为中国造船业的差异化优势。 2024年,中国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78.5%,覆盖从LNG运输船到甲醇动力集装箱船的主流船型。
而日本押注的氢燃料船研发受制于稀土材料,韩国智能船厂计划则因劳动力成本高企进展缓慢。
一艘油轮需要5000吨钢材、3000公里电缆和2000个阀门,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,宝钢、武钢等企业可将高强度钢板交货周期压缩至7天。
长三角地区形成了动力系统、导航设备的完整配套集群,90%的零部件能在48小时内送达船厂。
反观日韩,殷瓦钢、低速机等关键材料设备依赖欧洲进口,成本居高不下。 2024年,韩国新接订单量同比下滑22%,市场份额跌至20%;日本份额缩水至11%,陷入30年来最严重衰退。
而中国凭借“车企出海—造船配套—港口服务”的闭环生态,在全球18种主流船型中,14种新接订单量位居第一。
中国造船业的影响力已超越订单数字。 外高桥建造的“智能示范船”搭载能效管理系统,可优化15%的航行效率;中国主导制定的《智能船舶规范》等12项国际标准,迫使日韩船企被动适应。 当沪东中华包揽卡塔尔“百船计划”中24艘LNG船订单时,韩国企业只能眼睁睁看着市场被蚕食。
中国造船业的高速发展引发讨论:当效率与规模成为核心竞争力,是否意味着船舶制造业将彻底告别“工匠时代”?
有观点认为,模块化与智能化正在重塑行业逻辑;但也有人质疑,在追求“80天一艘船”的节奏下,工艺沉淀与个性化创新是否会被牺牲?秋季图文激励计划
发布于:江西省